《中论》浅谈(四):中道与空性 - 知乎

admin 视频音乐 2024-03-23 78 0
《中论》浅谈(四):中道与空性 - 知乎

  一、不苦不乐的中道

  中道本是「离两边」的意思,并不是「两边的中点」或是中庸之道的意思。这是常被误解之处。

  最早提出的中道,是佛于阿含经说的「不苦不乐的中道」。

  佛的本意是,学人的修行常落于两边、两个极端,即无意义的苦行,与纵欲的乐行;前者极端自虐的苦行与解脱原理──不执着无关,无法导致解脱;后者的乐行,本身即是执着,若不对治,永远无法离开贪爱的束缚。

  「不苦不乐的中道」并不是说采取一种「不是很苦,也不是很乐,苦乐均等、适如其中的修行态度」,而是一种否定苦行、纵欲两边的极端,采取一种离两边邪见的修行态度,所以并不是肯定一种「苦乐均等、适如其中」的态度,而是否定「无意义的苦行、纵欲的乐行」的有效性。

  这种否定以「不苦不乐」表达,佛陀然后提出一种正确的修行,称为「中道」。那么,此处肯定描述的「中道」是什么?佛提出的是依正见为导引的「八正道」。

  二、不有不无的中道

  「不苦不乐的中道」是伦理、实践层面的「中道」。《杂阿含经》也提出存有论哲理层面的「不有不无的中道」:我亲从佛闻,教摩诃迦旃延言:「世人颠倒依于二边,若有、若无,世人取诸境界,心便计着。迦旃延!若不受、不取、不住、不计于我,此苦生时生、灭时灭。迦旃延!于此不疑、不惑、不由于他而能自知,是名正见如来所说。所以者何?迦旃延!如实正观世间集者,则不生世间无见,如实正观世间灭,则不生世间有见。迦旃延!如来离于二边,说于中道,所谓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谓缘无明有行,乃至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忧、悲、恼、苦集;所谓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,谓无明灭则行灭,乃至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忧、悲、恼、苦灭。[1]

  这是对世间缘生诸法的「(实)有见」与「(实)无见」的两边否定,来说「中道」。似中观一样,并没有在哲学意义上正面陈述「中道」是什么,只是说「如实正观集、灭」可以不生此二种边见,并以「十二缘起」的原理说明为何世间缘生诸法不是实有,也不是实无。

  上面所引的经文原本是阿难为阐陀释疑的一段话。

  阐陀认为自己「已知色无常,受、想、行、识无常,一切行无常,一切法无我,涅槃寂灭」,但他起了邪见,认为:「涅槃中如果一切空寂,我也不存在,那么证涅槃(法)时,说『我如是知、如是见,是名见法(涅槃)』,岂不矛盾?」[2]

  阿难为他开示说:如果能正观世间集──十二缘起的流转面──就不会生起世间缘生诸法是空无所有的(实)无见(因为因缘和合的时候,就会有缘生法显现,并不是一无所有);如果能正观世间灭──十二缘起的还灭面,就不会生起世间缘生诸法是实有自性的(实)有见(因为若法实有自性,就会恒常存在,永不会灭,那么还灭至涅槃也就不可能;缘生法因因缘和合而显现,也因因缘消失而寂灭)。

  因此世间缘生法的生灭现象,并不是实有的生,也不是实无的灭;而凡夫计着诸法─尤其是「我」─生起时是实有的,灭去时成为一无所有的实无,这就是落于「有、无」二边的邪见。

  阐陀的问题来自「我见」,以为五蕴中有一个「我」,在涅槃中也应存在(他害怕若「我」在涅槃中不见了,那么涅槃将成为一无所有的空无)。

  当他听懂了阿难的开示,知道此「我」其实从来就是一个错觉、从来就不存在,一切只是缘生诸法因为因缘而有(有无明就有行……乃至生老病死苦生起之世间集),也因为因缘而灭(无无明就无……乃至生老病死苦灭之世间灭──涅槃),因此断我见、得法眼净,「不复见我,唯见正法」。[3]

  三、八不中道

  在阿含中伦理、实践层面的「不苦不乐的中道」,以及哲理上破除于「我」起「有、无」二边见的「不有不无的中道」,在中观中扩展至「八不中道」。

  其中,以「我」为中心的观察扩展至一切「法」;「不有不无」的两边否定,扩展至四对八不「不生不灭、不常不断、不一不异、不来不去」的两边否定;以「我见」为边见的主因,统摄为于一切法的「自性见」。

  「空」是大乘佛教的共义,尤其般若中观系以「空」为其标帜,因此此系常被称为「空宗」。

  「空」这个名相,在不同体系佛法以及一部论如《中论》中之不同语境时,所代表的意义有很大的差异,很多学佛人和一般人,没有厘清其中差别,引生对经论的误解和争议。

  阿含经中常说「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」,其中「空」的意思是「终将坏灭而空无」,可以为「无常」含摄,所以南传佛法常只说「苦、无常、无我」。

  《般若经》、《中论》中的「空」有下列不同涵义:

  1. 是「无、没有」的意思,作形容词用。

  比如「一切法自性空」指「一切法的自性是没有的」;「我空」是指「真实、恒常、独立的我是没有、不存在的」,「法空」是指「真实、恒常、独立的法是没有、不存在的」;「照见五蕴皆空」是「现观五蕴一一法皆空无自性」的意思。

  2. 是「空性」的意思,作名词用,是般若智的对境,即「法性」、「真如」、「实际」…等意思。比如「若菩萨具足观空,本已生心,但观空而不证空。我当学空,今是学时,非是证时,不深摄心系于缘中」[4]、「证空者显初住相,多住人法二无我故」、[5]中「证空」的「空」字,即是「空性」、「法性」义。

  3. 是「整体的缘起性空义」意思。譬如《中论》「以有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,若无空义者,一切则不成」此偈中的「空」、「众因缘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;未曾有一法,不从因缘生,是故一切法,无不是空者」此偈中后一个「空」,皆应作「胜义谛中毕竟空,世俗谛中唯假名」的整体空义来理解。

  [1] 《杂阿含经》卷10 (CBETA, T02, no. 99, p. 66, c25-p. 67, a8) [2] 《杂阿含经》卷10:【时,诸比丘语阐陀言:「色无常,受、想、行、识无常,一切行无常,一切法无我,涅槃寂灭。」阐陀语诸比丘言:「我已知色无常,受、想、行、识无常,一切行无常,一切法无我,涅槃寂灭。」阐陀复言:「然我不喜闻:『一切诸行空寂、不可得、爱尽、离欲、涅槃。』此中云何有我而言:『如是知、如是见,是名见法。』?」第二、第三亦如是说。】(CBETA, T02, no. 99, p. 66, b12-19) [3] 《杂阿含经》卷10:【尊者阿难说是法时,阐陀比丘远尘离垢,得法眼净。尔时,阐陀比丘见法、得法、知法、起法,超越狐疑,不由于他,于大师教法,得无所畏。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难言:「正应如是。如是智能梵行,善知识教授教诫说法。我今从尊者阿难所,闻如是法,于一切行皆空、皆悉寂、不可得、爱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,心乐正住解脱,不复转还,不复见我,唯见正法。」】(CBETA, T02, no. 99, p. 67, a8-16) [4] 《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》卷7〈18 伽提婆品〉:「若菩萨具足观空,本已生心,但观空,而不证空,我当学空。今是学时,非是证时,不深摄心系于缘中。」(CBETA, T08, no. 227, p. 568, c19-21) [5] 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13 (CBETA, T31, no. 1604, p. 657, b19-20)

评论